“跟你带来的这三卷字画有关?”曹子建伸手,指了直还系在王伍背上的包袱。
“对。”王伍点头:“三爷,这三卷字画,他看不准,所以就让我过来找曹爷您掌掌眼。”
“兴许以曹爷的见解,能看出一二也不定。”
这话,让曹子建双眸一亮。
他知道,万三虽然在字画方面不及青铜器那么全面,但也算有研究。
连他都看不准,那这三幅画多少有些来头。
这会,王伍已经背上的包袱给解下来,将其中三卷书画给放到了桌上。
这三卷书画,两长一短。
短的那卷是以手卷的装裱方式。
看其卷曲厚度,估摸着有三四米的样子。
如此横幅的手卷,曹子建没有急着将其打开。
而是同刘淑芬等人先将店里的四张桌子拼凑成一张后,确保桌上没有任何的水渍等物后,这才将手卷给缓缓打开。
随着完全摊开,曹子建先是大致扫了一眼。
该画是绢本设色,横长三米五,纵长30厘米。
虽然有这么长,但是手卷上,画的内容只占三分之一,后面的两米多,是那些收藏过这幅手卷之饶题跋和各方鉴藏印。
可能是年岁有些长的缘故,画面的颜色趋于一种很自然的偏淡。
但是保存的相当完好,画面十分清晰。
画作的内容很简单。
远处的山水笼罩在雾气之中,近处有两块山石。
山石状如蜗牛,盘旋如涡,似有运动感,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石下长出几丛虽然稀疏,但生命力顽强的幼竹。
这竹子跟清代画家郑板桥的截然不同。
郑板桥的竹子笔法劲廋挺拔,布局疏密相间,竹叶间有一股孤傲之气。
而面前这幅画的竹子参差错落,用墨色的浓淡着重描绘了竹子的整体形态和神韵,而不是局部的细节。
两块山石和幼竹给曹子建的整体感觉,就如同画主人对身处逆境的不满和抗争。
“这风格,怎么有点像那位大文豪的...”曹子建心中这么想着,在画卷上寻找起有没有落款或者钤印。
然而,并没有落款。
倒是找到了一枚钤印。
只是这方印并不是人名,也不是斋室,职官、藏书印等。
而是‘死生祸福有命’六字。
看着这枚印章,再结合画作的整体特点。
曹子建对于该画的创作者,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判断。
大文豪,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宋四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总之,集各种头衔于一身。
其书写的《寒食帖》更被誉为下第三行书。
他的字写的很好这件事,可谓人尽皆知。
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位文豪还是华国绘画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倡导和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对华国古代绘画影响深远。
只是,他的一生大起大落。
从21岁考中进士走进仕途之日起,便陷入错综复杂的政治旋涡郑
踏上了一条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华国古代文人,往往以画抒情,以画明志。
生活的坎坷和仕途的不顺,反映到绘画中,就变成顽石和幼竹的奇妙组合。
画中,幼竹冲破巨石的重压而顽强生长。
倒是很贴切苏轼对险恶逆境的抗争。
而且根据记载,“死生祸福有命”正是他用过的一枚闲章。
为了确定自己的判断,曹子建查看起了画作后半卷部分。
其上是一代又一代收藏家的手迹和印章。
尤其是卷首位置,最显目。
居然是元代赵孟頫的题跋。
赵孟頫,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着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同时还是一名收藏家。
接着是明代初期几位文饶题诗。
除此之外,还有三十多方鉴赏印。
有明代收藏家项元汴,还有文征明这样的文人。
只是这鉴赏印实在太多,有些曹子建还能认得,有些连他也不清楚。
不过,都是元明两代为主,至于清代的知名藏家鉴赏印,曹子建愣是一个都没看到。
这明,这幅手卷并没有在清代流传过。
甚至,连乾隆都没得到。
不然,以‘章总’对于书画作品的痴迷,这手卷上势必要再多几十方印章。
从这些印章和题跋可以看出,这幅手卷受到了历代收藏家们的喜爱。
苏轼的画作,在他生活的年代,就已经有很大的名气了。
有着“枯木竹石,万金争售”的景象。
可谓是千金难求一画。
只是同他的传世书法作品相比,他的传世画作,就有点稀少了。
目前得到认可的,仅仅只有三幅。
两幅在华国,还有一幅《木石图》在18年的时候在拍卖场出现过。
当时,这幅《木石图》被人以4.636亿港元拍走。
其实,根据宋人一些典籍的记载,苏轼创作过的画作其实有很多。
之所以留存下来的这么稀少。
除了一千多年的战乱以外,还跟当时宋徽宗下令禁毁过苏轼的诗文集有很大的关系。
乌台诗案后,不仅苏轼的诗词被朝廷监控着,绘画也是。
唯一能留下来的,就是转给好友。
所以相较于北宋时期绘画者不落款,只钤印的习惯,苏轼是不敢落款。
哪怕钤印也不敢用自己的名和号。
这也是曹子建推测,这画卷的钤印为什么是‘死生祸福有命’的原因。
就好比周树人先生一样,不停的换自己的笔名。
至于面前这幅手卷是不是苏轼的真迹,在没有得到储物戒指的确认。
即便曹子建,也不敢百分百肯定。
毕竟目前收藏在华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以及魔都博物馆《苏轼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对于是否为苏轼真迹,还一直争论不断呢。
喜欢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请大家收藏:(m.ofdwx.cn)我在民国捡漏,开局百万倍利润欧凡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