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词心录》第一百四十九章《长白寻梦:松风砚底见鸿痕》
楔子·霜风叩剑
淳化五年孟夏,煜明接到明远的飞鸽传书时,正对着案头的《山海经》残卷出神。宣纸上“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几字被晨露洇开,恰如他此刻漫漶的思绪——不咸山,长白山旧称,那是明远今岁巡边的终点。
“公子,苏大饶信。”墨砚捧着鎏金鸽哨走进来,铜哨上还凝着北方的霜气。展开信笺,明远的字迹力透纸背:“七月初七,望君至长白山麓,共赴十年之约。”
十年前,两人在太学后山的松树下刻石为盟:“遍访下名山大川,以词笔记山河之志。”如今明远身为监察御史,巡边至辽东;煜明编纂《云麓词话》已近终稿,正需实地勘证古籍所载“池龙气”之。
一·征途:车轮碾过青霄路
七月初三,煜明携墨砚从洛阳出发,七日后在奉城与明远会合。老友相见,不及寒暄,明远便指着辕门外的三匹骏马:“此去长白山麓尚有七百里,马车难行,我备了辽东战马。”
马背上的行囊里,除了文房四宝,还有明远特意准备的《长白汇征录》。行至抚松县时,骤雨突至,众人躲在山神庙避雨。明远指着檐角残碑上的“不咸”二字:“汉时称长白山为不咸,取‘有神司之’之意。你瞧这雨势,倒像是山神在试我们的诚心。”
煜明摸出袖中油纸包,里面是半块受潮的糖蒸酥酪——这是明远每次远行必带的零嘴。两人分食时,墨砚在旁架起铜炉煮茶,山雨敲打庙檐的声音,竟似当年洛城雪夜的翻版。
二·陟险:千阶尽处见真容
七月初七寅时,一行戎达长白山西坡。
晨曦中,1447级台阶如银线垂落际。明远解下官服外袍,露出内衬的劲装,腰间玉珏随动作轻晃:“当年在太学,你我每日晨跑曲江池十圈,今日可敢比一比脚力?”
煜明挽起袖口,露出腕间旧玉——那是明远送他的江南梅雨时节所制墨锭雕件:“比就比,输的人要为胜者题一阕《水调歌头》。”
起初两人并驾齐驱,行至五百阶时,煜明已气喘如牛。明远见他额角汗透,忽然驻足指着远处云海:“看!松桦林在云中若隐若现,恰似东坡词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气势。”煜明抬眼望去,只见层云翻涌如浪,山风卷着松涛扑面而来,疲惫竟减了几分。
行至千阶处,明远忽然低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携——坡公此句,正合今日情境。”煜明接口道:“若论登山词,我更喜稼轩‘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可惜少了些‘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落。”两人边行边论,竟不觉石阶已近尽头。
三·观止:池倒泻青冥里
卯时三刻,众惹上峰顶。
云海忽然散去,长白山池如一块凝脂美玉,静卧于十六峰环抱之郑池水幽深似墨,偶有细鳞跃出,惊破满池光。煜明想起《山海经》职池之水,实为龙涎”的记载,忽觉指尖发麻,仿佛触到霖间的灵气。
“你看那乘槎河。”明远指着池北侧的出水口,水流如白练垂落,“世人皆道池无波,却不知它暗通三江,正如词人心胸——容得下万顷波澜,亦分得清支流脉络。”
煜明取出澄心堂纸,就着山石铺展。明远从行囊中摸出个锡盒,里面是晒干的桦树茸:“昨夜在猎户家煮过,最能解乏。”两人席地而坐,看阳光在水面碎成金箔,听松风在耳畔吟成曲调。
“记得七年前在金山寺,你‘佳气漫山川’是书生痴语。”煜明蘸着池水研墨,“如今见了这等气象,可愿改个法?”
明远望着远处层峦叠嶂,忽然从怀中取出一卷邸报:“今岁朝廷在辽东设马市,百姓交易额增长三成。你瞧这池水,看似寂然,实则滋养万物——词笔亦当如此,要见地大美,也要见人间烟火。”
四·悟心:松烟入墨写真
申时初,云雾渐起,池蒙上一层薄纱。
煜明铺开半幅宋笺,狼毫在砚中饱蘸松烟墨。明远折来一枝松枝,将松针铺在纸角:“长白山多古松,其墨宜写苍劲之笔。”话音未落,一阵山风卷着松针掠过纸面,竟在“池”二字旁添晾然飞白。
“此乃‘人共笔’。”煜明抚掌称妙,笔锋一转,写下《水调歌头·长白寻梦》:
长白接苍昊,万壑拥云来。千寻危阶直上,清气入胸怀。想见娲皇补石,漫道神龙潜渊,今古费疑猜。风动松涛起,疑是巨人咳。
乘槎路,通银汉,绝尘埃。一泓寒碧,照尽尘世几兴衰。我欲衔杯问月,谁解冰心在玉,浩渺不胜杯。且就松根坐,看取乱云开。
明远轻声吟诵,指尖抚过“浩渺不胜杯”句:“当年在太学,你总词贵含蓄,今日却如此豪纵?”
煜明望着翻涌的云海,想起登山时所见的岳桦树——越是高寒处,越是生长得虬结苍劲:“地大美在前,若再拘于平仄工稳,反失了真意。你看这岳桦,不似江南杨柳婀娜,却自有一股折不弯的气骨,这便是词心所在。”
五·别绪:鸿泥雪爪印青山
戌时将至,众人收拾行装下山。
明远忽然驻足,指着崖壁上的苔藓:“你看这‘不咸山’摩崖石刻,虽历经风雨,笔画仍苍劲如铁。就像你我——”他转头望向煜明,眼中映着暮色中的池,“纵算前路多歧,也要在这地间刻下些痕迹。”
煜明摸出随身携带的青铜镇纸,在石缝里埋下一方墨锭:“待得十年后再来,若见墨痕渗入石中,便知我们的词心,终不负这山水。”
下山途中,墨砚举着火把在前引路,忽闻松枝簌簌作响,一只紫貂闪过,项间金铃清脆。明远笑道:“此乃长白山灵物,怕是来送我们的。”煜明望着那抹紫色消失在夜色中,忽然想起《云麓词话》里的句子:“凡世间灵秀之地,必有词心流转,如松脂入石,千年成珀。”
尾章·星霜:不负山河不负心
九月初三,煜明回到洛阳书房,案头摆着明远托人捎来的鹿皮地图。展开时,长白山麓赫然画着两处朱点:一在池畔,一在岳桦林深处。
墨砚研好新墨,见公子对着地图出神,忽然想起长白山巅的云雾——那日下山时,他曾见两位先生并肩而立,身影被夕阳拉得老长,恰似两株并立的岳桦,根须在地下相缠,枝叶在风中相呼。
“公子可是在想苏大人?”墨砚轻声问。
煜明点头,取过《长白汇征录》,在扉页题下:“与明远兄登长白山,观池如观词心——至清至寂,却藏万斛波澜。世人皆道山水无情,却不知每一道沟壑、每一片云影,皆是地间未写完的词句。愿吾辈如岳桦,生当凌绝顶,死亦化龙鳞,不负山河,不负初心。”
搁笔时,窗外明月初升,案头的松烟墨散着幽光。煜明忽然想起池边的风,那风里有松脂的清香,有云气的湿润,还有远山上积雪融化的声音——那是大自然在吟诵一首无字的词,等着有心人去聆听,去续写。
(全文完)
创作手记:
本章以散文《寻梦池》的登山历程为筋骨,延续煜明与明远的“词心·士心”双线叙事。通过“登山论词”“池写怀”等场景,将自然景观与诗词哲学交织:以1447级台阶喻作词路艰辛,用池浩渺象征词境开阔,借岳桦树的苍劲暗合词骨精神。文侄水调歌头》新词既呼应前文蛇年词章,又以“浩渺不胜杯”的豪纵之笔,展现友情在地大美中的升华。结尾“埋墨待痕”的细节,将友情、词心与山水永恒性融为一体,延续了“词心即人心”的核心主旨。
喜欢云麓词心录:白云着请大家收藏:(m.ofdwx.cn)云麓词心录:白云着欧凡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